《日本学刊》2025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目 录
主编寄语
日本侵华战争研究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决策及其演变(臧运祜)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苏智良 杨彦君 高晓燕 薛 毅)
战后对日处理研究
审判战犯是确立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柱石(蒋立峰)
东京审判的法理意义与历史意义(姜沛辰 程兆奇)
盟国对日占领政策与战争责任追究(宋志勇)
美军占领与日本战后改革:学术史的演进与反思(乔林生)
战后80年日本发展轨迹研究
日本“和平主义”的嬗变:理念、制度及实践(田庆立)
回眸战后 80年的中日关系:官民互动与高层引领(宋成有)
外文摘要
Abstracts
日本語要旨
主编寄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发动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侵略战争,制造了一场空前浩劫,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深重灾难,先后有61个国家、超过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军人和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多万人。二战中,亚洲战场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所作贡献最大。中国处在亚洲主战场的最前线,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为捍卫人类和平、维护国际正义立下的不朽功勋永彪史册。
日本军国主义是亚洲战争的策源地,在疯狂跳梁后最终走向覆灭。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告无条件投降。然而,随着冷战爆发、美国对日政策转向及国内政治生态变化,日本所接受的各项改造、改革半途而废,对侵略战争和战争责任的反省极不彻底。冷战后,国际形势剧变,日本“1955年体制”瓦解,社会“总体保守化”,错误史观开始大行其道,右翼保守势力极力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试图为军国主义翻案,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阶段性倒退。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在日本战败50周年之际发表谈话,就日本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表示“深切反省与道歉”。而20年后,2015年安倍晋三首相的“战后70周年谈话”则强调“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不必背负‘谢罪的宿命’”,刻意回避军国主义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和殖民历史事实。安倍甚至抛出“侵略定义未定”论。国际法对什么是“侵略”早有定论,包括1928年《非战公约》、1946年联大决议、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以及1974年联合国决议等。安倍的“侵略定义未定”论以及桥下彻的“慰安妇必要”论、麻生太郎的“效仿纳粹修宪”论之类谎言谬论,不仅是对国际法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历史的歪曲、对人类道德底线的践踏,是对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亵渎与二次伤害。
战争在离我们远去,但记忆不会磨灭。相反,洗尽岁月尘埃,更多真相正在浮出水面。2022年8月15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首次公开载有“满洲五一六部队”414名成员信息的《关东军化学部留守名簿》。这份揭露日本研制化学武器并投入实战的重要档案原藏于日本厚生劳动省,2017年被转存至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后经陈列馆研究团队跨国取证才得以获取。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日本政府对反映军国主义侵略罪证的历史资料一直采取刻意无视、极力隐瞒的态度。2024年12月,由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粟屋宪太郎主编、多学科学者深入毒气战实地调查完成的《毒气战——日军在华暴行调查》中文版正式出版。2025年3月,日本共产党籍参议员山添拓在国会展示“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史料,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承认事实。
现实一再警示,历史不能忘却,是非必须说清,正义必要伸张。值此80周年重要节点,厘清日本侵华战争、战后对日处理及日本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组织编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辑”,分三部分展开深入讨论。
一是“日本侵华战争研究”。北京大学臧运祜教授系统分析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决策及其演变过程;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杨彦君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高晓燕研究员、武汉大学薛毅教授分别就“慰安妇”、细菌战、侵华日军化学武器、劳工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二是“战后对日处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蒋立峰研究员论证“审判战犯是确立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柱石”;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程兆奇教授、同校凯原法学院姜沛辰博士阐述东京审判的法理与历史意义;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宋志勇教授就盟国对日占领政策及战争责任的追究进行系统梳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乔林生教授从学术史演进视角对美军占领与日本战后改革作出分析与反思。三是“战后80年日本发展轨迹研究”。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田庆立教授集中分析战后日本“和平主义”嬗变的理念、制度及实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成有教授从以民促官与高层引领角度分析战后80年中日关系历程。
还原真相,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回顾战争,是为巩固胜利成果,维护公道正义,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谨以此专辑,致敬先烈,唤醒良知,匡谬立正,助力和平。
摘 要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决策及其演变
臧运祜
内容提要: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931—1945年)的局部侵华战争时期、全面侵华战争前期、全面侵华战争后期三个历史阶段,日本以政略与战略为中心的侵华政策呈现出历史演变过程。从决策机制看,日本侵华战争的决策是以昭和天皇为首、包括政府与军部在内的日本最高统治集团做出的全面决策;从决策过程看,日本侵华战争的一系列决策具有相当严密的计划性;从决策内容看,日本从东北、华北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渐进式战争决策,印证了“田中奏折”所体现的侵华战略方针与计划,具有历史必然性。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大陆政策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其失败也是必然的结局。以史为鉴,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才是对于历史教训的正确总结。
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 战争决策 政略 战略 御前会议
作者简介:臧运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
苏智良 杨彦君 高晓燕 薛 毅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但在那场伟大胜利背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犹如历史长河中的阴霾至今仍未完全消散,持续影响着中日关系以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有鉴于此,本刊以“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为题,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彦君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高晓燕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薛毅教授等四位专家,分别从“慰安妇”问题、细菌战问题、化学武器问题、劳工问题等视角揭露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一系列反人类罪行及其遗留问题,梳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史、近年主要前沿成果或新史料、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探讨其对中日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产生的深远影响。希冀这一组笔谈文章能够引起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推动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以史为鉴,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彦君,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研究员,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特聘研究员;高晓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薛毅,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审判战犯是确立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柱石
蒋立峰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及意、德、日投降书等文件,美、英、苏、中等盟国对战后欧亚国际秩序进行重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德国和日本这两个近代以来最大的战争策源地进行彻底改造。其主要措施有限定国土范围、排除战争势力、推行民主化改革等,而审判战犯作为对排除战争势力、匡正社会思潮影响力最大的措施,成为确立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柱石”。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在这方面达成的效果不容否定,但东京审判存在的问题也应加以注意。加之日本政府有效利用国际格局的变化并多年精心谋划,使得日本的社会意识向战争年代回潮的趋势非常明显。中国作为与日本有着深厚联系的邻国,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关键词:战犯审判 东京审判 乙丙级审判 日本回潮 国际新秩序
作者简介: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东京审判的法理意义与历史意义
姜沛辰 程兆奇
内容提要:东京审判是对二战中日本所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系统性审理的法律实践,它既再次确认了纽伦堡审判中开创的原则,也有与其不同的贡献。东京审判揭露的事实,冲击了日本战时的皇国史观、军国主义,具有促进日本反省战争责任、形塑日本战后社会发展方向的历史意义。在当下的日本社会,虽然日本右翼强烈否定东京审判的所谓“东京审判史观否定论”仍喧嚣不已,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色彩浓厚的论调。日本右翼将批判东京审判当作其“克服战后体制”的先决条件,这使得他们往往过度强调东京审判的弊端,以至于背离了主流学界对东京审判的研究和评价。
关键词:东京审判 法理意义 历史意义 东京审判史观否定论
作者简介:姜沛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教授。
盟国对日占领政策与战争责任追究
宋志勇
内容提要:日本战败投降后,盟国在美国的主导下实施了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为核心的对日占领政策。为实现占领目标,消除军国主义、侵略主义的基础,盟国依据达成的国际共识和国际法,严厉追究了日本的侵略战争责任。作为重要手段,盟国进行了国际军事审判(东京审判)和对军国主义分子的整肃(公职整肃、教职整肃),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净化日本政治环境、建立民主主义的新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占领后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背离了盟国的政策共识,造成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虎头蛇尾,影响了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和保守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对日占领政策 战争责任 东京审判 公职整肃 教职整肃
作者简介:宋志勇,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战后改革:学术史的演进与反思
乔林生
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军对日本的占领与改革是20世纪东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二战结束后,美军占领日本并主导了一系列战后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个领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80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早期的占领政策正当化,到冷战时期的批判解读,再到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三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研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视角与方法。进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亦值得进一步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美军占领对日本战后社会结构、民主化进程及美日关系的长期影响,有助于深化对战后东亚秩序重塑的理解。
关键词:美军占领 日本战后改革 民主化 现代化理论 学术史
作者简介:乔林生,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和平主义”的嬗变:理念、制度及实践
田庆立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至今80年,日本“和平主义”从理念、制度及实践三重维度呈现出显著的演变趋势:从思想理念而言,战后日本的国家理念从冷战期间的“一国和平主义”逐步向“积极和平主义”过渡;从制度架构来看,保守派政治家力争通过修改宪法解释的方式推动日本从“和平国家”转变为“可战之国”;从实践取向来看,普通国民开展的“护宪”运动及和平活动的主要特征,趋向于从冷战时期的集团化、组织化和专业化向后冷战时代的分散化、个性化及碎片化方向发展。战后日本“和平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兴盛转向式微,如今崇尚军事能力建设的“积极和平主义”占据政坛主流。深入剖析战后日本“和平主义”兴盛与式微的深层原因,系统诠释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内在机理,集中探讨“军事大国化倾向”在后冷战时代趋向活跃的内外动因,可为有效研判未来日本国家发展动向提供知识储备和智识支撑。
关键词:战后日本 和平主义 和平国家 积极和平主义 宪法第九条
作者简介:田庆立,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回眸战后80年的中日关系:官民互动与高层引领
宋成有
内容提要: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今,中日关系走过了80年的发展历程。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1952年日本结束被占领状态、恢复主权外交,构成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1952年至1972年,两国关系经过20年间的三度起落,通过“以民促官”,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2年至1992年,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多领域合作,互利共赢。1993年至2012年,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有增无减,进入摩擦不断、求同存异的成熟时期。2013年以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对外发展倡议为中日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如何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成为两国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 以民促官 邦交正常化 四个文件 高层引领
作者简介: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