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国别研究新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越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6期 时间:2025-07-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以下简称“日本所”)立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近年来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对策研究为牵引,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模式,通过统筹全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科研效能,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实效,推动“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稳步发展,并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日本所所长杨伯江表示,这些成效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整体改革深化的结果,也离不开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日本所正以有组织科研为关键抓手,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坚实保障,持续拓展研究视野,扎实推进日本研究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发展。
院所联动建设 凝聚科研合力
有组织科研作为学术研究的枢纽环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大定位”,致力于突破传统研究个体化、碎片化的局限,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的统筹推进发展。杨伯江认为,其核心在于发挥鲜明的目标导向作用,通过系统化思维构建健全的学科架构。日本所聚焦构建中国日本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平衡学科基础理论积累与应用对策研究,着力推动形成兼具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日本研究体系,以实现区域国别研究与宏观国际战略的深度融合。
自2024年1月起,日本所定期召开处室(部)中层例会,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院党组精神,提升了处室负责人的组织管理和科研规划意识;以研究室为主体,定期组织召开学科专题理论研讨会,今年截至目前已召开五次会议,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月度形势务虚会围绕最新形势进行集体讨论,酝酿合适选题,组成跨学科撰写团队,既拓宽了学科视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科研处处长唐永亮介绍,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2022年日本所成立科研处,进一步强化了科研统筹能力,为健全学科体系和促进融创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科研处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修订《〈要报〉质量管理办法》并推行双轮审读制度,显著提升了要报质量,并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合作成果数量明显增加;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有效保障了承接交办课题的效率和质量。以拳头性成果和会议品牌为抓手,扎实推进“两镇(阵)一平台”建设。日本所有组织有计划推出《中国日本研究年鉴》《“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日本的角色分析》《全球化浪潮中的“日本式衰退”: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以及新编《列国志·日本》等集体性研究成果;积极打造中日高端智库对话、日本青年学者访华团项目、东海研究论坛等国际交流品牌,发挥学术交流渠道优势,助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有组织科研强调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克难,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日本所建立了所长领导下的跨学科“攻坚团队”协作模式。日本政治研究室主任张伯玉介绍,该模式聚焦国家和院重大交办课题及任务,根据需求灵活配置科研骨干,极大提升了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通过老中青结合、跨学科合作的课题组配置,既深化了基础理论研究,也有效促进了青年人才成长,产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整合优质资源 推动学科发展
学科体系化建设是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目标。围绕此目标,日本所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关键布局:2020年设立综合战略研究室,确立了“中国日本研究学科体系下、中国安全发展战略棋盘上”这一体现中国主体性的研究视角,有效拓宽了研究视野,促进了学科融创发展;2021年获批成立院级“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并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带动效应,整合成立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并新设日本历史研究室,与原有研究室共同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网状学科结构。日本所研究员胡澎表示,近年来,所内工作在有组织科研的统一指导和调配下,无论是深度调研、高规格学术会议还是各类交流活动,其成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孟晓旭表示,注重全流程质量把关是整合资源的关键。所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项会制度,重点聚焦科研主题开展工作,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效果显著。此外,充分发挥所内学术委员会的把关作用,并积极构建“1+N”协同创新网络,主动联合全国相关研究机构,共同研讨、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了科研成果质量。
国际问题研究强调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基础在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日本所科研处积极发挥居间协调作用,以国情调研为抓手,促进国家需求部门与所内科研人员的“供需对接”,助推日本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随着各项工作逐一开展并得到落实,日本所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据唐永亮介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所将有组织有计划推出《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中英文版、《事实与真相:解读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中英日文版、《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英文版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并扩大对外传播。
发挥引领作用 建设人才梯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学术研究必须有序生长并形成体系性架构。杨伯江表示,总体目标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由所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牵头,主动对接国家需求,筛选出一批重要选题,通过灵活的机制设计,引导年轻人融入其中,不仅有效实现了学科发展的优化调整和研究方向锚定,也锻炼了队伍,促进了人才梯队建设。同时,需要统筹调节“冷点”与“热点”,主动引导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关注长期被忽视但具有深远战略价值的“冷点”领域和点位。2019年日本所创办《日本文论》集刊,着眼“长周期、广视域、大深远”研究定位,与既有的《日本学刊》核刊形成“双子效应”,以平台拓展带动“冷点”领域研究的深化。
日本所通过设立“登峰战略”子课题,将大型研究项目分解为若干小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青年学者主动申请,在学术实践中得到锻炼。胡澎表示,此举旨在带动青年学者快速融入科研角色,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青年学者在资深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学术委员会则对课题立项、结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及时给予指导。多位青年学者表示,这种在集体项目中成长的方式,使他们受益匪浅,研究视野得到拓展,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还有青年学者认为,有组织科研实施以来,个人成长非常迅速,不仅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准科研方向、产出科研成果,也为个人发展和长远规划提供了清晰目标。长远来看,为促进青年研究人员的成长,还应从多方面提供支持。通过搭建更多培养平台,鼓励青年人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拓展培养项目,确保后备人才有序衔接;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好激励青年人才成长与发展。
当前,有组织科研已成为一种学术自觉。谈及下一步发展规划,杨伯江认为,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凸显研究的主体性。日本所将紧密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战略急需,精心打造一批重要选题,推动学科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提高国别研究的政治站位,最终实现日本问题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6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