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年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中日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主线。如何进一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日本实现了战后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面临企业雇佣、债务和设备“三过剩”局面,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严峻,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困境。因此,分析日本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的经济政策,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李薇主持,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岩永正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高洪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基调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蔡昉副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如何进一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面临了企业雇佣、债务和设备“三过剩”局面,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严峻。日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经验教训对中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蔡昉副院长还指出,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而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则是过去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红利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人力资本改善放缓、劳动力转移速度大幅下降,劳动不断被资本替代,资本回报率下降。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2010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10%,“十二五”时期潜在增长率下降至7.6%,在“十三五”时期则将进一步下降到6.2%。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供给侧方面的问题,不能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需求侧政策手段解决。中国在供给侧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释放生产要素供给潜力,提高生产率,实现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红利也体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如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既有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侧效应,也有扩大消费群体等需求侧效应。“三去一降一补”既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又体现为社会政策托底。教育与培训一方面可以增强人力资本,另一方面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生育政策调整既能够提高总和生育率,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也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委员伊藤元重教授、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小峰隆夫教授、日本综研副理事长翁百合研究员、庆应大学小林庆一郎等70多名中日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设立“日本供给侧改革综合分析”、“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日本供给侧改革启示”等三个议题,中日双方与会代表围绕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房地产证券化、日本产业政策体制、日本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日本企业处理“三过剩”问题、日本技术创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