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科研交流简报(2020年第10期)第八届“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京召开
2020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杂志社主办的“第八届‘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的所外专家与本所专家约100人共聚线上、线下,就如何认识日本马克思主义、日本共产党等展开学术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
杨伯江指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日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亚洲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国家,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及日本共产党的发展都颇为值得关注。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杨伯江认为,中国学界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相比日本学界,中国学界更加重视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譬如在左翼政党、左翼运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二,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相比历史理论、环境思想、哲学思想,中国学界更多关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杨伯江最后强调本届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主题是日本共产党研究。其背景是今年1月中上旬日本共产党召开了第28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确定的《日本共产党纲领》值得关注。中国学界对日本共产党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基本理念、政策主张、意识形态变迁、组织建设等,但有些问题未来也可深入研究。譬如,日本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对比研究、日本共产党对外交流政策与实践、日本共产党组织建设经验、日本共产党的对华态度,等等。这些都是颇为重要的问题,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随后,论坛分为“基调报告”“主题发言”“自由讨论”“会议总结”四个部分进行。“基调报告”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作了《论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研究员作了《新帝国主义论》的报告。
韩立新对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进行了分析。广松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即:被视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费尔巴哈”章是在恩格斯主导下完成的。对此,韩立新支持迈耶的主张,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马克思主导,恩格斯书写。(1)两人事先商量好要写的内容,甚至列出写作提纲,具体撰写则主要由恩格斯负责;(2)但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理解上存在差异,恩格斯在撰写底稿时,有些地方不能很好地表达马克思的看法,甚至想法上有明显区别,这才出现了恩格斯本人甚至马克思对恩格斯著作的修改。
余斌解析了21世纪的帝国主义论,在他看来,“新帝国主义论”是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西方学界在21世纪初关于“新帝国主义”的主张甚嚣尘上。因此,他根据20世纪初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新帝国主义阶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及其之后出现了不同于旧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美元的白条输出,具有更为强烈的帝国主义气息和掠夺性。新帝国主义通过早期的研发工作进行少量的投资,掌握高科技公司的股权,以此在各类股权市场获取暴利,或凭借持有的知识租权长期获利。在世界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新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拒绝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过去数百年里排放二氧化碳承担责任,反而联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给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安全局势蒙上阴影。
“主题发言”部分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伯玉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日本共产党28大纲的修改及其背景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外籍专家吉田阳介的发言题目为“日本共产党的和平革命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牟春伟的发言题目为“日本共产党‘1922年纲领草案’研究”,武汉大学盛福刚讲师的发言题目为“马克思为什么要扬弃政治理性——试论1843年马克思论著中的费尔巴哈问题”。
张伯玉分析了2020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日本共产党第28次党员代表大会对党的纲领进行的部分修订。她认为,日共的纲领修改主要以第三章为中心,涉及日共对“世界形势”的判断,还对第五章“未来社会”的一部分以及第四章“民主主义革命”等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说明,“日本共产党今后仍将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念,但它正在放弃古典意义上的‘革命政党’之路,向以‘民主改革’为目标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转变,力图成为一个通过参加政权来影响现实政治的政党”。
吉田阳介围绕战后初期日本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论”上的分歧展开论述。他从中日两国革命的性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革命论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日本共产党转向“和平革命”的原因。
牟春伟考察了日本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22年纲领草案”的制定过程,推断出该纲领草案的起草者与制定时间,并通过对明治维新后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日本国情的分析指出,该纲领符合日本国情,对日本共产党后续探索日本革命的独特道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盛福刚通过文本性研究讨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其指出马克思一方面将国家、政治生活定义为“类生活”,又将国家生活定义为“普遍内容的假象”,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马克思通过主宾颠倒,实现了对政治理性的扬弃。
“自由讨论”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伯玉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吕耀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青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南京大学彭曦副教授、湖州师范学院邓习议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晓磊副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陈月娥副教授等与会专家与线上嘉宾进行了积极互动和热烈讨论。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唐永亮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此次论坛的探讨极富前沿性,扣准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且内容丰富。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日本共产党研究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两者都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论坛上,日本研究界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学者共聚一堂,进行了一场跨学科的深入研讨,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未来日本学刊杂志社将继续搭建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加强相互交流,共同推进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比较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陈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