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2年第14期)中华日本学会2022年理事会暨《平成时代》出版座谈会纪要
2022年6月15日,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中华日本学会2022年理事会暨《平成时代》出版座谈会。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理事90余人参加了会议。理事会由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主持,《平成时代》出版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唐永亮主持。
理事会上,中华日本学会会长高洪代表学会向与会理事、常务理事表达了亲切的问候。他说道,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各地区、城市都受到疫情很大冲击,也给高校、科研单位带来了很多困扰。疫情也是检验学者的试金石,真正的学者可以不受疫情干扰,孜孜不倦地做研究。“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高洪会长鼓励大家共克时艰,初衷不改,把日本研究推到新阶段。
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向各位理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向理事会汇报了学会近期工作:一是学会向中国社科院提交了年度学会团体的检查材料,经审核通过已上报民政部。二是学会向中国社科院上报了自查材料,内容包括负责人管理、会员管理、财务管理、举办活动等方面工作情况,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三是今年年初开始推进学会网站的更新、完善工作,预计今年年会召开时完成。四是根据学会工作需要以及日本研究队伍的发展,学会着手就微调和增补理事会进行摸底,已陆续收到反馈意见,将按规定程序完成微调和增补。五是今年年会联合承办方为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目前筹备工作正加紧进行。
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介绍了北大筹备2022年中华日本学会年会的情况。他说,去年年会上确定由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2022年年会,国关院深感光荣,开始了积极的筹备。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学院与学会领导商定了今年年会的主题“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但受疫情影响,举办日期有所推迟。从目前情况来看,大概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邀请好了重点嘉宾。希望大家先围绕主题启动论文写作,一旦出现机会窗口,能迅速召集年会。他感谢各位常务理事、理事的大力支持,表示将全力配合学会,力争举办一届有成果、有意义的年会。
随后,召开了《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以下简称《平成时代》)出版座谈会。高洪会长在致辞中向世界知识出版社、《平成时代》的作者、广大读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高洪指出,当今中日关系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日本研究也面临艰巨挑战。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也给国内学者研究日本提出了新要求。高洪勉励国内日本研究专家学者万众一心,努力奋斗,为中国的日本研究再创佳绩!
世界知识出版社罗洁副总编辑在致辞中对《平成时代》的顺利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感谢中华日本学会对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信任。她说道,在图书出版周期普遍加长的现实面前,《平成时代》的顺利出版得益于中华日本学会、各位作者与出版社的密切联系与积极配合。《平成时代》一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世界知识》杂志的作者,正是因为作者们一直以来的支持,让《世界知识》杂志的日本栏目越办越精彩,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日本。希望今后有机会与中华日本学会继续加强合作。
《平成时代》主编杨伯江围绕《平成时代》一书的申报立项、组织策划、撰写修改、送审出版等主要环节做了简要介绍。他介绍说,《平成时代》共计62万余字,分为5章23篇,内容涵盖日本国家战略、安全保障、政党政治、政治转型、中日关系、经济转型、区域合作、社会变迁、教育改革、社会思潮等多个学科、多方面内容,作者汇集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堪称平成日本研究的集大成。
在作者代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指出,《平成时代》的出版在国内日本研究史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他对杨伯江所长提出的“复眼”视角、多维度深入分析日本的研究方法表示强烈赞同,认为《平成时代》就是用“复眼”视角研究日本刚刚过去的一个时代的著作,对其他国别和地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刘晓峰指出,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1989年与2019年作为“平成时代”的起止时间节点均是历史巨大转型期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平成时代”这一概念背后是具有学理支撑的。平成日本的研究对于研判未来日本的发展走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如何书写平成日本史,是中国学者接下来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希望日本所作为日本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能够继续引领学界去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日本研究所张季风研究员从需求视角、供给视角、制度层面、政府政策层面分别对平成时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他指出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性难题是日元贬值、输入性通胀。此外,张季风还指出消费疲软、财政危机、人口少子老龄化、TFP增速是日本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张季风认为虽然日本在未来仍然可以保持发达国家的地位,但其慢性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田香兰研究员就平成时代日本社会保障的改革动因、改革内容、改革课题、改革趋势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田香兰指出,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构建了由地方自治主导、官民协同和由全社会共同支撑的制度体系;通过医疗、护理及福利一体化改革,构建了社区综合照护体系,实现了医疗、护理及福利资源的整合;社会保障与税收一体化改革构建了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黄大慧教授分析了日本的政治右倾化、亲台湾势力两者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冷战结束后,日本自民党内的亲台势力虽然一度出现分裂,却没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借着纷繁复杂的政局重组,先是渗透和扩散到朝野的各个政党派别,其后又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大环境下实现了重新整合,形成了遍布政坛的强大势力。黄大慧认为平成三十年日本对于历史的认知是倒退的,然而在安全保障上却是不断突破的。他认为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日本,厘清平成时代的“变”与“不变”对于研判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事科学院江新凤研究员梳理并剖析了平成时代日本的军事战略调整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江新凤以平成时代日本的五份《防卫计划大纲》为线索,将平成时代日本的军事战略调整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冷战结束后的“全方位防御”军事战略(1989-2000)、“911事件”后的“多能、弹性、有效”军事战略(2001-2010)、“动态威慑”军事战略(2011-2013)、“联合机动防卫”军事战略(2014-2018)、“多域联合防卫”军事战略(2019至今)。江新凤指出,总体来看,日本的军事战略目标更加拓展,实施手段更加综合多样,军事力量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军事战略主动遏制趋势日益明显。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张玉来教授以《“安倍经济学”——为平成经济转型落下帷幕》为题做了发言。他首先从股市上涨、老年人和女性就业率提升、经济合作环境改善、企业收益提升、日本对外投资提振等方面分析了“安倍经济学”的亮点。其次,从财政风险、金融风险、贫富差距扩大三个方面指出了“安倍经济学”负遗产问题。另外,张玉来列举了10个指标,指出将平成时代称之为“日本失去30年”有失当之处,认为平成时代的日本实际上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呼吁在今后研究日本的过程中应该从“唯GDP”走向多视角(“复眼”)。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吕耀东副所长对“日本梦”的内涵与实质、延展及其表现、战略诉求及趋向进行了解析。吕耀东指出,“日本梦”是基于二战后的“美日同盟”崇尚美国价值而构建的;相比于个人层面、日本更重视国家制度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日本梦”,其具体体现在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和政治右倾化的背景下,已经幻化成追求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
《平成日本》副主编胡澎在发言中指出,是学会领导、出版社、作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成就了这部厚重的《平成时代》,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刘豫徽老师的辛苦付出。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平成日本》的每一篇文章都经历了认真、仔细的修改、完善。作者们对于编辑的修改要求,毫无怨言,反复斟酌打磨,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之后,胡澎对日本社会一章中“平成时代日本的社会变迁”“平成时代日本社会的转型、困境与应对”“平成时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另外,对日本所的日本社会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会议总结环节,杨伯江所长肯定《平成时代》各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他指出,平成时代的日本与世界形势的巨变相契合,相比于战后昭和时代,是日本国家战略目标完成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蜕变,同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经历全面深刻变革的关键转型阶段。这是一个既抑郁、平庸又激荡、求变的年代,日本从模式到战略、到路径,均产生新的变化。为实现战略目标,日本在战后传统经济手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军事、安全要素和手段。对外关系上,在保持传统的经济与外交相结合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将安全与外交相结合。杨伯江指出,平成日本是日本研究的重要选题和切入点,它将为中国日本研究界提供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未来应加强协同攻关,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持续把研究推向深入。
(卞显乐、丁宏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