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3年第1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研究论坛“中日海洋关系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当前,国际及地区秩序格局加速调整,海洋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在各种内外因素冲击下,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历史节点。中日在海洋领域既有矛盾摩擦,也有合作空间,着眼两国关系及地区形势妥善处理相关问题,构建建设性海洋关系的必要性上升。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研究论坛“中日海洋关系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明治大学、静冈县立大学、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部分中方专家与日方专家在线上参与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伯江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开虎主持。
甄占民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立足历史规律与时代潮流,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思考并开拓中日关系未来的关键节点。现阶段,中日关系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但如果双方能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战略引领,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为契机,彼此尊重,互惠互利,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就可以继续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甄占民指出,中日海洋关系的发展,映射出中日关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从历史的角度看,海洋塑造了中日文明,为两国带来各具鲜明特色而又可相互借鉴的海洋经济模式与文化风格。海洋没有隔绝中日两国,反而成为两国文明互鉴的重要舞台、维系两国关系的天然纽带。从现实的角度看,中日之间的矛盾有不少集中于海洋,包括岛屿主权之争、海洋资源之争等,由此也引发两国间的政治隔阂、安全困境与战略互疑。同时,双方在维护海洋秩序、推动海洋治理、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多共同话题、共同关切与共同利益,多年来也保持着对话磋商。从未来的角度看,中日海洋关系仍应遵循“求同存异”“合则两利”的基本原则,真正相向而行,有效管控分歧,挖掘合作潜力,共创海洋合作新境界。
甄占民强调,以东海之广阔浩瀚,完全容得下中日两国,也容得下东亚各国。中日两国应坚持“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重信守诺,严格遵守既有政治原则与共识,不挑战对方核心利益与底线,不搞对抗,增进互信,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与周边各国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威胁和挑战。中日应加强战略对接与政策协调,并汇集政府与民间力量,做大做实合作成果,同时带动亚洲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互利合作,推广海洋科技研究新潮流,培育海洋经济产业新的增长点。中日应在共同维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加强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引领多边合作,贡献有利于各方、有利于世界、有利于长远的国际公共产品。
杨伯江在致辞中表示,“东海研究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品牌活动,旨在通过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来深化涉海问题研究,同时也希望通过交流加深各方、特别是中日学者间的相互理解。当前中日围绕海洋问题存在着不少立场上、观点上、思路上的分歧,正因为如此,沟通与对话才更显得必要,沟通对话有助于我们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更注意从对方的视角、以联系的、合作的思路考虑问题,而不是以割裂的、对抗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中日两国学术界和研究者应该为两国构建稳定发展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海洋关系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
杨伯江指出, 2020年以后,中日关系开始转头向下,尤其在涉海问题上,矛盾日益凸显、呈现多点联发的势头。今年以来,中日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恢复各层级交流方面有所进展,在涉海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磋商成果。这说明中日对于稳定两国海洋关系、管控分歧、发展合作有着基本共识和共同需求。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本就是一衣带水、共享海洋环境资源、长期开展海洋交流的邻邦,这种基于海洋的纽带是客观存在、不容否定的。同时,从现实及未来的角度看,无论是中日海洋关系的稳定发展,还是中日海上争端的妥善解决,都需要两国能在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就海洋问题构建起一种稳定的关系模式,推动中日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日双方学者也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摸索符合双方共同利益、适合双方国情的具体路径和办法。
致辞环节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分别做了特别演讲。
李国强在演讲中指出,纵观人类历史,由陆地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繁荣,向海而兴,是海洋国家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经验。中日同为东亚海洋大国,两国海洋关系的良性发展和持续稳定既有利于两国互惠共赢,也有利于亚太地区海洋的和平与安宁。中日两国海上交流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和文明不断交互影响,彼此融通,形成了具有共通性、互利性的东亚地区海洋秩序模式,树立了东亚区域合作与文明互鉴的典范。
李国强指出,目前中日之间面临着一些制约双方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围绕海洋问题的争议和纠纷至今仍然困扰着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要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要把双边海洋问题置于全球海洋治理大局中,以构建中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建立中日蓝色伙伴关系为目标,做全球海洋治理的建设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者。双方要致力于深化多领域海洋务实合作,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不断寻求和扩大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合理对接双边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和合作目标,为推动中日海洋领域的互利合作注入动力,为促进中日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搭建坚实桥梁。中日要致力于搭建高质量海洋领域对话和交流平台,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把彼此的互补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相互的共同利益融汇起来,把两国的优秀文化基因融合起来,营造出更加和谐、稳定、安宁的政治生态环境,使中日之间辽阔的海洋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好之海。
吴士存在演讲中指出,当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不少危机隐忧,而日本是南海海上安全形势发展的主要破坏性因素之一。东海和南海是美国通过“投资、联盟、竞争”手段塑造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优先方向,也是其以“第一岛链”对中国海上力量进行战略围堵的重要海域。日本在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目标驱使下,依托美日同盟,“浑水摸鱼”,抓住中美战略对抗加剧、南海形势动荡不安、域外力量争先恐后在南海谋求地缘战略利益的机遇,效仿美国的南海政策和作为,从外交干预、军事存在、法理斗争和舆论造势等领域,有计划、按步骤地在塑造自身对南海地区事务的影响力的同时,蓄意制造“中国南海威胁论”和“中国南海军事化”,为其激进的南海政策提供掩护。以双边和小多边机制“绑定美国、对接印澳、拉拢东盟”,试图构建“海上隐形联盟”联手对抗中国,以“小步快走”和“渐进发展”策略加快向南海地区投射自卫队力量,实现在南海军事存在机制化、体系化和常态化。
吴士存强调,南海的和平稳定既是周边国家的共同诉求,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盼,同样符合日本自身的利益。日本等域外国家应该为地区安全形势的“非军事化、非对抗化、非阵营化”,促进相关各方管控海上分歧,塑造海上形势安全、稳定、有序发挥建设性作用。日本应该重新审视其在南海的利益关切,并以实际行动来缓解两国日益上升的“南海分歧”和正在形成的“南海困境”。日方应以适当、合理、可接受的方式,支持中国和南海其他沿岸国开展人道搜救、航行安全、打击海盗等领域的合作,为南海通道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利用自身在海岸带管理、海洋微塑料垃圾治理、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为南海区域海洋合作与治理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演讲环节结束后,与会学者先后围绕中日海洋关系的历史演进、中日海洋关系的现实问题与应对、中日海洋合作前景与命运共同体构建三个议题,开展分科会研讨。其中在议题一即“中日海洋关系的历史演进”分科会,中华日本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日本外务省前条约局长、静冈县立大学客座教授东乡和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海洋史研究室主任侯毅,日本明治大学教授伊藤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朱晓琦,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家珅等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唐永亮主持了本分科会研讨。
在议题二即“中日海洋关系的现实问题与应对”分科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小森雄太,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程蕴,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比屋根亮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学术部部长朱清秀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张伯玉主持了本分科会研讨。
在议题三即“中日海洋合作前景与命运共同体构建”分科会,复旦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特别研究官、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笹川和平财团高级研究员渡部恒雄,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永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张勇主持了本分科会研讨。
研讨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开虎做了会议总结。王开虎在总结中指出,最近中日关系有一些积极的动向,两国高层对话及各领域交流有所恢复,智库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有更强的动力加强交往、坦诚沟通。中日目前在东海还仍存在着较多分歧与问题,但对于中日而言,有分歧和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进行沟通,从而引发认知误解乃至战略误判。历史和法理是理解中日东海问题的重要出发点,只有抓住它们才能厘清中日海洋问题的发生背景和演变过程,才能找到矛盾症结及解决路径。中日关系尽管仍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和平、友好、合作仍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日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与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的为两国涉海智库和研究人员的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为中日海洋关系的稳定发展、为惠及中日两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3月,主要聚焦以东海为重点的政治、经济、安全以及社会文化问题,关注亚太海上形势与区域大国关系、中日关系,开展综合性、专业性、战略性研究。中心成立后成功申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并完成国家有关部委多项交办课题,同时集中围绕涉日、涉海问题开展自主研究,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中心成立后,先后于2021年成功举办成立大会暨“亚太国际关系与海上形势”学术研讨会,首届东海研究论坛“东海问题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22年成功举办“东亚国际关系中的琉球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变局下的亚太形势与中日韩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心积极推动中国海洋研究界内部及中外海洋研究界之间学术交流,赢得业内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