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5年第1期)“世界大变局下的中日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1月4日,我所与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广西大学广西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世界大变局下的中日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上述科研机构的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四个主题就中日经贸关系及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我所杨伯江所长出席会议并就“中日关系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做主题发言。他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将从外交理念、决策风格、贸易产业政策、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安全政策及同盟政策等多方面对日本构成系统性压力,给日本经济增长和安全环境带来不确定性。杨伯江所长认为当前形势下中日面临改善关系、稳定发展、扩大合作的契机;同时,鉴于日本“少数执政”的自民党政权基础脆弱及其外交战略考量,也需防范中日关系可能面对的风险与挑战。
我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张晓磊和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常思纯就“国内政治与中日经贸关系”主题分别发言。张晓磊通过回溯2000年以来自民党政治演变过程,总结出其三大变化:派阀体系重构,“安倍—麻生”体制寿终正寝,“清和会”统治盛极必衰;朝野博弈剧烈,自民党“一党独大”格局宣告终结;“格差社会”蔓延催化政治极化苗头,极端右翼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他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估了自民党政治走向及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常思纯结合2024年以来日本外务省机构调整改革,探讨了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动向。她认为日本外务省通过新设和调整机构,一方面强化对外经济援助的主动性与战略性,并新设“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机制突破军事援助禁区。同时,日本还采取诸多措施加速推动企业向“全球南方”拓展业务,支持企业的全球扩张,加强海外利益的保护。
在“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主题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田正做了题为“国际变局下日本的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发言。他认为,当前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主导日本产业政策的理论再次改变,日本“产业政策”的概念也随之从狭义转向广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电子零部件、生产用机械产业显著增长,汽车产业发展动荡不安,原材料产业发展持续低迷,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向好。
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清如就“中日经济合作”主题指出,中日经济合作既面临巨大机遇,也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不稳定性增加、经济问题泛安全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中日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一方面搭建多层次的沟通和合作渠道,推动民间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尽量克服外部政治因素干扰,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双边经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会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归泳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智立、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和丁斗、经济学院教授陶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袁波、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宋志勇、助理研究员张雪研和蔡桂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平、主任助理王广涛、讲师姜茗予,广西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光辉分别作主持、致辞、报告、点评和总结。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气氛热烈,交流广泛深入,观点精彩纷呈。
(常思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