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5年第67期)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5年年会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二战后8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9月6日,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5年年会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二战后8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志敏指出,2025年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确立并演进80载的世界格局动荡加剧、变革加速的重要历史节点。一方面,数智化绿色化和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亚洲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全球性风险日益突出,全球治理赤字更加严重,多边主义、国际法、联合国权威面临严峻挑战。人类、亚洲、中日关系都面临重要的历史抉择。今天我们聚焦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对战后80年进行回顾与展望,旨在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洞悉当下、照亮未来。
赵志敏表示,长期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一直是助力两国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多年来,尽管双边关系起起伏伏,但经济合作总体保持向前发展态势,中日两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经济联系,这是双方顺应经济规律、坚守合作初心取得的积极成果。中日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日本经济学研究者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和中日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战略引领,立足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学界架桥者、推动者的作用,同日本各界搭建更广泛的、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合作渠道,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中的各类分歧和矛盾,积极探寻增进双方互信、深化战略互惠关系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合作更好地发挥“压舱石”作用,在构建中日经济关系新格局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韩喜平表示,回望二战后80年的风云激荡,世界格局经历了深刻演变,日本的发展也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叙事,更是一面折射出经济全球化时代机遇与挑战的镜子,启示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潮流同向而行,在自我革新中寻找持续前行的动力。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又错综复杂,日本研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展望未来,无论是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还是把握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机遇,在日本经济研究领域都大有可为。希望广大日本经济研究专家学者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闫坤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历经深刻变革,日本经济也先后走过战后复兴、高速增长、稳定发展、长期低迷等不同阶段。其发展轨迹不仅深受全球秩序演变的影响,也在亚太经济格局的调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带来的影响,深入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全球经济动态、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期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深化对日本经济运行规律及中日关系发展的认知,共同推动日本经济研究学科向前发展。
在开幕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季风谈到,近30年既是日本经济相对低迷的30年,也是其努力推动自主改革、追求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30年。当前日本仍是经济总量世界第四的发达经济体,是债权大国、贸易大国,其经济演变过程和经验教训值得探讨。面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现实需求,以及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时代机遇,必须深入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视角下的日本经济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遵循,推动经济学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依托事实和数据,科学呈现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样态。
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吴昊指出,日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外向型经济的深刻影响。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的地缘政治位势、经济发展空间与美国紧密相连。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与美国的国际利益协调,这无疑增加了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当前的国际秩序动荡也对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之间求得平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陈子雷表示,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均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双方产业合作紧密,经济利益深度融合,经贸关系亟待迈上新台阶。中日应建立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合作格局,发扬“以经促政”的优良传统,扩大各领域各部门对话交流,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秉持发展眼光,坚持相向而行,用好中日经济伙伴关系磋商等工作机制,建立政企交流渠道,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弘扬亚洲价值,以开放应对封闭,以包容替代排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玉来指出,“唯GDP论”在解释日本近30年经济发展上存在局限性。自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名义GDP增长长期低迷,人均GDP排名相对下降,进而被视为增长乏力、创新不足、结构僵化的反面教材。然而,日本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亮点,包括庞大的国民净财富与海外资产、较高的生活品质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等。在看待日本经济发展时,GDP及其组成仍是重要基础指标,但同时需要引入更多维度指标作为依据。
在学术报告之后,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施锦芳,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庞德良,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原经济商务公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宋耀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新轩从不同角度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战后80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税战背景下的中日经贸合作”“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产业链重构与经济安全”四个分科会。与会专家围绕日本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转型、财税改革、产业政策、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以及中日经贸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等诸多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天津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承办。
(周旭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