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5年第84期)日本研究所举办“共性与差异:区域国别视阈下的排外主义思潮”学术研讨会
2025年10月21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外交研究室举办“共性与差异:区域国别视阈下的排外主义思潮”学术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明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张勇研究员做主旨报告。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沈晓雷副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宁胜男副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傅聪聪副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宋博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齐桐萱讲师做主题发言。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社会文化研究室、历史研究室部分科研人员出席,外交研究室孙家珅助理研究员主持。

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为会议致辞,指出跨域横向比较是深化区域国别这一交叉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能发现较之欧美地区,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近年来风头日盛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思潮既具同源性,也有基于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性。日本研究需防止“孤岛化”,着眼全球大势,不断开拓视野,在与其他地区、国别的比较中总结共性、找准特性、把握规律,真正体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所要求的“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
在主旨报告环节,王明进教授就欧洲排外主义现状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指出欧洲排外主义的深刻根源包括经济衰退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国家认同和文化同质性的挑战、种族主义等。田野教授基于对逆全球化思潮的研究,在对排外主义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本土主义的区别。张勇研究员围绕选举与舆论的双重影射、日本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的全球共性、保守政治与民粹主义之间的关系等展开深入剖析,指出了当前日本自民党面临的两方面挑战。

在主题发言环节,沈晓雷副研究员指出,非洲排外主义滋长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民生、失业率、移民潮、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同时还分析了排外主义对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负面影响。宁胜男副研究员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印度排外主义思潮进行了探讨,不仅指出了印度排外主义的具体表现,而且重点分析了印度排外主义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根源。傅聪聪副教授基于概念和类型学的视角,探讨了东南亚语境下的排外主义,认为族群、宗教、移民和本土主义是对排外主义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机制。宋博助理研究员通过追溯俄罗斯排外的历史起源,提出了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排外是社会思潮还是社会精英的共识?二是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政治行为体,如果选择排外,那么是功能性逻辑还是政策性逻辑?齐桐萱讲师重点介绍了韩国“反美”与“反中”集会、韩国社会“嫌中”情绪的演变及其变化原因,并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会议总结环节,张勇研究员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此次会议作为有组织科研的具体实践,推动了不同研究领域学者关于排外主义思潮共性与差异的学理性讨论,进一步开阔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视野。
(鞠佳颖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