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4年第94期)我所科研人员赴日参加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
2024年12月2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历史研究室主任金莹研究员、综合战略研究室主任卢昊研究员、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张晓磊研究员、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孟晓旭研究员受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广聚中日两国政治、外交、经贸、安全、媒体等领域知名人士,深入探讨中日关系重大问题与热点难点,已发展成为两国间重要对话平台。我所是“北京-东京论坛”协办单位,长期支持论坛工作。
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发表视频致辞,日本外相岩屋毅出席并发表致辞,日本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代读了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的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由两次全体会议及八个分论坛组成。杨伯江研究员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及“和平秩序分论坛”与“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在全体会议上就两个分论坛讨论情况作总结汇报,并出席记者发布会。金莹研究员主持“媒体分论坛”,并就中日舆论调查等发言。张晓磊研究员、孟晓旭研究员在“安全分论坛”上发言,卢昊研究员在“青年对话”上发言。
论坛第一次全体会议以“中日携手推动重塑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和平秩序”为主题,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国观智库首席研究员张沱生,日本内阁官方特别顾问兼财务省顾问神田真人,日本原防卫事务次官西正典,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原局长、原外务次官谷内正太郎作主题发言,杨伯江研究员与日本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共同主持。
和平秩序分论坛以“致力于解决地区冲突、共建和平秩序”为主题,参加讨论的中日嘉宾包括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原驻美、驻日大使崔天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日本原外相川口顺子,日本原防卫事务次官西正典等。杨伯江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解决地区冲突、构建和平秩序需要当事各方之间协商,同时也需要包括中日在内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国际及地区和平安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题中应有之义。杨伯江研究员与工藤泰志共同主持了该环节。
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以“重新确认两国关系定位、全面推进战略互惠”为主题,参与讨论的包括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刘洪才,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日本原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会委员长木原诚二等。杨伯江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首先应基于双方各自的国家利益与发展需求。同时,中日同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日关系具有超出双边的重要意义,“战略互惠”不能是狭隘的封闭式“双赢”,而要符合国际道义与国际法准则,符合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杨伯江研究员与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共同主持了该环节。
媒体分论坛以“错综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媒体责任”为主题,参与讨论的包括中日资深报刊编委、新闻记者。金莹研究员与川岛真教授共同主持了该环节。研讨中,中日双方同意应以直接采访为基础,客观理性报道对方国家,纠正不实信息,共同探索找到更具智慧方法,为改善民众认知、修复中日关系尽到媒体的责任。金莹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现在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中日而言,接下来重要的是进一步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起来,通过更多元的渠道和形式介绍各自的国家和社会。
安全分论坛以“秉持互信协作、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为主题,中日两国安全专家参与研讨,张晓磊研究员、孟晓旭研究员作了发言。张晓磊指出,日本应树立正确对华认知,不应割裂历史和现实,而应支持构建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美日韩延伸威慑机制无助于地区安全,反而加剧安全困境。当前很有必要建立东北亚区域危机管理机制。孟晓旭指出,安全关系是中日关系中的短板。日本对华威慑手段违背和平宪法精神,在未能充分反省历史的情况下,日本当前做法令人担心其是否要重演过去侵略历史,这也是造成当前中日安全互信难以进展的重要原因。国观智库张沱生首席研究员与宫本雄二大使共同主持了该环节。
青年对话以“防范世界走向分裂、共商人类命运未来”为主题,中日两国青年代表共同参与研讨。卢昊研究员作了发言,指出当前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备发展潜力与积极前景。未来世界多元化、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各国发挥主体性,探索自主发展道路并开展合作。青年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至关重要。中日青年应积极承担时代责任,引导中日民众关注两国关系中的建设性方面,做友好合作的桥梁。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张雪松与日本言论NPO国际部部长西村友穗共同主持了该环节。
论坛招待会上,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出席并发表致辞,日本首相石破茂发表书面祝辞,日本立宪民主党党首、原首相野田佳彦出席并发表祝辞。论坛闭幕当天,中日两国主办方共同发表《东京共识》,指出两国应以携手合作发展为目标,形成互信机制,增进沟通以管控地区危机,同时扩大对话渠道,促进民众之间的广泛交流。双方还签署了未来十年(2025年-2034年)继续举办论坛的合作协议。
(调研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