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真的“失去了二十年”吗
作者:张季风 来源:《世界知识》2017年第13期 时间:2017-07-03
2017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加速增长,首相安倍晋三当政后的最近一轮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延续到第五个季度,成为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图为2017年5月18日东京的某个码头。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就一直有“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的说法。在中国,受中日政治关系恶化以及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等影响,从媒体到学者、官员等也或多或少持此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对日本经济存在一定的误读,而这些误读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日政策的判断。
“失去了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失去了十年”的提法开始见诸报端,到了2010年前后日本经济仍无起色,又有媒体提出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显然,“失去了二十年”是“失去了十年”的延续。之后,“失去了二十年”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符号,而且这似乎还不够,因为“失去了三十年”又将到来。这种看法使得原来印刻在人们头脑中的创造过各种奇迹的日本经济影像几乎荡然无存,日本似乎已经衰落得不值一提,甚至连发展中国家都不如。
当今的日本经济果真如此凄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现在仍然是一个国民生活富庶的发达国家,所谓“失去了二十年”是过分夸大日本经济衰退的伪命题。
笔者认为,“失去了二十年”的谬误根源在于找错了参照物。我们在观察现在的日本经济时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或者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和泡沫经济时期为参照物。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有其必然性。日本早已完成追赶任务,与中国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不能这样对比。日本与美国也不可比。虽然美国也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但美国可利用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在全球呼风唤雨,能够利用所谓“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借口,调动全球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服务,还可利用美元作为基轴货币的优势维持印钞权和定价权,借此在世界经济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即便自身经济出了问题也可以让全世界为其买单。而日本绝没有这种经济以外的能力支撑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纵向比,日本在1955年至1973年间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任务。昔日日本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比较相似,甚至是在比中国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实现的。笔者认为,现在的日本经济状况若与尚未发生泡沫经济之前的1984年相比,还是比较客观的。如图1所示,若以1984年为100,股市(除泡沫期外)有升有降变化不大,地价也未发生太大变化,劳动者个人收入略有上升,而法人收入有升有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人金融资产上升幅度较大,2010年大概是1984年的三倍。
储蓄率下降是人们认为日本经济失去20年的主要论据之一。但实际上在这期间,虽然家庭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企业的储蓄率却在上升,民间储蓄总体仍维持较高水平。图1的数据还显示,日本人均GDP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1369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46618美元,增长3.1倍。由此可以看出,与日本经济正常状态的1985年相比,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并没有“失去”。而且,标志国民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仍处于上升状态,显示民间财富的个人金融资产和民间储蓄仍居于高位,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绝不逊色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客观认识过去二十年的日本经济
其实,综观过去20多年,日本真正出现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只有1997〜1998年,其间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并出现轻微的信用危机,但很快就得到控制。在总体低迷的20年中,也曾出现过低水平的恢复。如阪神大地震后的1995〜1996年的“小阳春”,1999〜2000年出现的“IT景气”,2002年1月〜2008年3月还出现了长达73个月的战后最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的低水平景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5年,日本解决了不良债权问题。正因为如此,当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日本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损失有限,金融系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但是,由于美国、欧洲等外部市场急剧恶化,日本的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在2008年第四季度,几乎所有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2008年度实际GDP增长率出现了-3.7%的战后最大幅度滑坡。但是,在外需扩大和超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强力推动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日本经济形势逐渐好转,2009年度实际GDP增长率为-2.0%,降幅明显收窄,2010年度实现3.4%的正增长。
2011年3月,日本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和千年一遇的大海啸以及致命的核泄漏,当年下半年还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但即便如此,2011年度的日本经济仍保持了0.3%的增长。2012年5月,占日本发电总量29%的55个核电机组全部停机,但日本经济、企业生产与国民生活并没有受到约束性影响,2012年度GDP增长率为1.2%。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6%,与1991年至200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相比,高出一倍。2013年,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4.1%,第二季度也是3.8%的高增长。
另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元曾持续走高。一国货币的升值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层面和未来前景,日本经济状况不算好,但至少不比美国和欧洲经济状况更坏,所以投资家才大量购入日元。也正是因为日元升值,尽管日本在2011年名义GDP增长率为-0.7%,但如果换算为美元则为5.87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5%。
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后开始走向停滞和低迷的,但直到现在,日本依然是一个极富有的发达国家。2012年,日本GDP总量达5.96万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高达46736美元,仍居世界前茅。海外净资产高达296.1万亿日元,为世界第一;个人金融资产为1547万亿日元,居世界之首。从外汇储备看,到2006年为止,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被中国超越,居世界第二位。另外,日本还拥有可供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以及大量的镍、铬、钨、钴、钼、钒、锰、铟、铂及稀土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际上这是一种物化的外汇储备,而且更具战略意义。
目前,日本的失业率为4%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欧洲国家大多都在8%以上。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日本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仍居高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属一流。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的20年更是日本改革调整的20年,经受历练的20年,制度创新的20年。
经过不间断的改革,在这20年当中,形成了支撑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第一,是空前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第二,是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和世界市民化;第三,是持续且高强度的技术积累。在应对美国要求的日元升值过程中,不仅工资水平下降了,而且流通成本和公共费用都大大降低,日本从一个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变成了世界有数的低成本国家。另外,由于生产大量转移到海外,日本正从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务的总部功能和总部经济转变。企业的研发高投入,促使日本的潜在技术实力上升。而且,在过去的20年当中,日本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涌现出十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哀兵之策”的利与弊
日本高调宣传“失去了二十年”也并不完全是日本人的低调与内敛,对外哭穷是日本的一贯伎俩,因为哭穷可以给日本带来好处。笔者注意到,当金融危机对日本造成沉重打击,使日本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急剧下滑13%、2008年度GDP下降3.7%、其他经济指标也迅速下滑的时候,日本的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上充斥着政府官员的发言、学者的分析以及各种报道,一片哀鸣。但当2009年6月日本经济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触底”、2009年度GDP降幅收窄、特别是2010年度GDP增长率达到3.4%时,不但政府不作声,也很少有专家评论和媒体报道。另外,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3月份工矿业生产指数急剧下降了15.5%,第一季度GDP下降了6%,这个时候关于日本损失惨重的报道非常多。但当日本产业链条迅速恢复、第三季度出现7.1%的高速增长、2012年第一季度又出现6.1%的高增长时,各种报道却又非常少。
回顾战后历史,日本并非一贯低调,也曾经张扬过,但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日本自1968年完成追赶欧美目标,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中期后一夜暴富,据统计当时仅仅是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购买整个美国国土的四倍价值。此时的日本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完成追赶任务,经济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从政治家到普通国民,都开始头脑发热,日本列岛充满骄横、狂躁之气,以为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可限量,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日本相比。这种自满导致日本整个国家对泡沫失去警惕。企业、民众齐上阵,全民炒股、买房,就连家庭主妇也加入投机行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投机风潮。日本投资者开始对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以高价购买美国的土地、矿山、农场、工厂、企业、银行、旅馆、摩天大楼、商业中心、高尔夫球场以及好莱坞等,夏威夷几乎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甚至声称要“购买美国”,其结果不仅惹怒了美国,而且也被世人称为“经济动物”而受到鄙视。众所周知,美国很快就对日本进行了反击,首先是美日贸易战,接下来就是“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迫使日本进行以扩大内需或者说是以减少对美出口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在美日经济战中,日本节节败退。再加上后来经济政策上的失误等各种原因,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破灭,从此陷入长期低迷状态。
很显然,昔日当“骄兵”,日本吃尽了苦头,所以才选择了明退暗进的“哀兵之策”。“对美国来说,‘孱弱的日本’这一说法发挥了神奇的威力。高贵的美国不会再打已经倒地的对手。其结果,汽车、汽车零部件、金融服务和大米等这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现在连一个都没有解决。”正是因为日本的示弱与长期的低调宣传,使得美国放弃了与这个昔日的“经济宿敌”较劲,而将打压的目标转向中国;也正是因为日本经济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钱的目光没有盯住日本而是转向了中国,使得日本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顺风顺水。正是所谓“失去了二十年”的宣传功效,使日本得以在不被别人瞩目、反被别人同情,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低调地发展了经济。
不仅仅是经济,日本还借此高调扩充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实现了向海外派兵、出售武器;极右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向“修宪”的目标步步逼近;日本可以不遵守诺言,即使没有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减排目标,也不会被人追究;日本可以把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轻松地排入太平洋而不受人指责;日本紧随美国,一方面加紧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实际掠夺,步步紧逼,大搞所谓“购岛”闹剧,同时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拉拢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孤立中国,甚至怂恿和支持菲律宾与中国对峙。日本正是以“哀兵之策”,虚退实进,向实现其“正常国家”的“日本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总体来看,过去的20年,尽管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很低,但仍取得了“没有水分”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崩溃20年后,日本仍然保持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日本仍将保持世界前五地位,即使到2050年也仍能保持前八地位。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掌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