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一强”优势的延续及其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日本自民党“一强”优势确立于2012年日本众议院选举,此后历经5次国政选举延续至今。自民党“一强”是一个“复合结构”:从选民支持基础来看,自民党国会势力之强与选民支持基础之弱是一体两面;从日本政党政治格局来看,自民党“一强”依存于其对立面,即其他政党的“多弱并存”,同时自民党与公明党结成执政联盟,其“一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公明党。以选举政治为分析视角,自民党“一强”优势的延续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国政选举的低投票率,与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在选举中相互通融选票,与保守政党日本维新会展开间接合作。从当前日本政党政治形势来看,建立在与公明党结成稳定执政联盟与选举联盟基础上的自民党“一强”优势或将长期延续。
关键词:日本自民党;参议院选举;“一强”优势;政党政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当代世界》2019年第11期
日本自民党“一强”优势的确立始于2012年12月日本众议院选举。此次选举使日本再次实现政权轮替,自民党控制众议院绝对多数议席成为执政党,民主党则因议席锐减沦为在野党,从两党众议院势力对比来看,民主党已不堪两大政党之“一翼”的重任。此后历经两次众议院选举和三次参议院选举,自民党的稳定优势延续至今。自民党“一强”优势延续的政治背景是日本政党政治在短暂实现两大政党轮替执政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即“一强多弱”。作为两党政权轮替之“一翼”的民主党沦为在野党后,走上不断弱化以及重组、更名与分裂的衰落之途,难以与自民党形成有效竞争,而自民党则在与公明党组成稳定的执政联盟与选举联盟基础之上,延续了自身的“一强”优势。本文旨在对自民党“一强”的复合结构与“一强”优势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以深入理解日本政党政治结构的特点与走向。
第25届参议院选举与自民党“一强”优势的延续
2019年7月21日,日本举行了第25届参议院选举。从选举结果来看,日本朝野政治势力在参议院议席的分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自民党“一强”优势维持稳定。2019年7月迎来换届选举的参议员是2013年7月当选的,民主党在2013年参议院选举中议席大幅减少,自民党则赢得了65个改选议席,这是自民党自2001年参议院选举以来赢得改选议席最多的一次。因此,各方普遍认为自民党不可能继续保持该纪录,自民党议席减少幅度成为关注焦点。开票结果显示,本次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赢得57个改选议席,与2019年7月4日选举公示日时的议席数量相比减少了9个议席。从所获改选议席数来看,自民党成功地将议席减少幅度控制在一位数以内,加上非改选的56个议席,自民党在参议院共拥有113个议席,占比超过46%。自民党在参议院的“一强”优势维持稳定。
其次,参议院第一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议席不到自民党的三分之一。参议院选举前,立宪民主党(24席)和国民民主党(23席)在参议院仅差一个席位,两党为参议院第一在野党之位展开激烈争夺。参议院选举后,立宪民主党赢得17个改选议席,加上非改选的15个议席,该党在参议院拥有32个席位,与减少2个议席的国民民主党(21席)拉开距离,确立了第一在野党的相对优势。但是,立宪民主党议席还不到自民党的三分之一。
最后,在野党继续维持“多弱并存”的格局。其他在野党派参议院新势力(改选议席加上非改选议席)分布如下:日本维新会增加3个议席(16席),日本共产党减少1个议席(13席),社民党维持原有议席(2席),山本太郎组织成立的“令和新选组”赢得2个议席,日本放送协会(NHK)前职员组织成立的“由NHK保护国民”赢得1个议席,无党派增加5个议席(17席)。加上立宪民主党和国民民主党的议席,在野党各派势力合计控制参议院104个议席。相较自民党在参议院的势力,在野各党派可谓“多而弱”。
简言之,日本政党政治依然维持“一强多弱”格局。与2016年7月举行的第24届参议院选举相比,本届选举朝野政党所获议席并没有大幅增减,尤其是自民、公明两执政党所获议席变化不大。
自民党“一强”的“复合结构”
无论是透过自民党国会力量看其选民支持基础,还是从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来看,自民党“一强”都不是简单的单一结构,而是一个多重的“复合结构”。
首先,从选民支持基础来看,自民党“一强”仅源自两成左右全体选民的支持。因此,自民党国会势力之强与其选民支持基础之弱其实是一体两面。
从自民党在日本国会众参两院的势力来看,自民党众议院势力之强已达该党执政史上的最高水平,其在参议院的势力一度恢复单独控制过半数议席。自民党国会力量,尤其是众议院力量之强,已经超过保守势力复兴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在三次众议院选举中议席率高达61%,而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的议席率也不过是50%左右,更超过1986年中曾根内阁时期举行的众参两院同时选举,自民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当时该党议席率为58.6%,2012年以来自民党国会势力的强大达到该党历史最高水平。”
但与自民党强大的国会力量形成反差的是其选民支持基础之弱。自民党支持基础弱化的趋势,可以通过对自民党绝对得票率的变化来分析和确认。政党的议席率与其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从自民党的议席率来看,自民党国会势力确实非常强大,但从反映选民民意的政党得票率,尤其是绝对得票率来看,自民党的选民支持基础却在不断弱化。日本媒体报道以及总务省统计的政党得票率都是相对得票率,仅从媒体报道的相对得票率来看,并未与自民党强大的国会势力形成明显反差。但与相对投票率相比,绝对投票率能够排除投票率高低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来反映政党的基础实力。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的绝对得票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是30%—35%。1996年实施新选举制度后,自民党绝对得票率在小选举区选举中大概保持在25%左右,比例代表选举基本在15%—20%之间推移。在自民党大胜的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上述指标也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从众议院选举绝对得票率来看,2012年以来一直延续的自民党“一强”优势实际上只得到两成左右全体选民的支持,与其在众议院所谓的“强大势力”形成很大反差。与众议院选举相比,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所获选民支持的情况更差。从参议院选举绝对得票率来看,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所获支持甚至不足全体选民的两成。
自民党支持基础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党“固定票”的减少。自民党基层组织薄弱,长期以来在功能上发挥替代性作用的,一方面是国会议员以及地方议会议员的个人后援会,另一方面是农协、医师会以及其他友好团体。由政治家后援会、友好团体等集票组织稳固确保的“选票”一般被认为是自民党的“固定票”。“固定票”的减少与自民党集票组织的不断衰落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日本人口由农村地区逐渐转移到城市地区,在可以凭借原本稠密的社会网络进行集票动员的农村地区和难以展开类似动员形式的城市新建住宅区之间发生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农村的衰落和人口城市化的变迁,使自民党所依赖的选举动员的地方集票组织不断衰落,进而导致其选民基础不断弱化。
其次,从日本政党政治格局来看,自民党“一强”依存于其对立面,即其他政党的“多弱并存”;同时自民党与公明党结成执政联盟,其“一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依存于公明党。
从政党力量对比来看,自民党“一强”的对立面是其他政党的过度分散与“多弱并存”。一是从众议院政党力量分布来看,自民党众议院议席远远超出其他所有政党。自民党2012年12月上台执政以来,连续三次众议院选举议席占有率均为61%。除公明党和日本共产党外,其他政党之间不断重组分化,政党数量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激烈争夺选票,势力分散而无法形成与自民党进行有效竞争的合力。第二大党从民主党到立宪民主党,议席占有率最高时仅为15%,一直稳居第四大党的公明党议席占有率维持在6%—7%之间。众议院拥有国政政党资格的至少7个,自民党控制的议席为61%,其他6个政党合计控制的议席约在35%以上。二是从参议院政党力量分布来看,自民党参议院议席占有率弱于众议院,其他政党参议院议席占有率则强于众议院。从参议院议席占有率来看,自民党2013年以来参议院选举议席占有率分别为48%、50%、46%,除2016年参议院选举外,该党不能单独控制过半数议席。第二大党从民主党到民进党再到立宪民主党,议席占有率最高时为24%(民主党)、最低时为13%(立宪民主党)。公明党一直稳居第三大党地位,其议席占有率最高时为11%。在参议院拥有议席的政党至少6个,其中自民党控制46%—50%的议席,其他5个政党控制42%—48%的议席,自民党控制的议席大致相当于其他所有政党的议席总数。总之,自民党强大的国会力量依存于其对立面,即其他政党的过度分散与“多弱并存”。
从朝野政党力量对比来看,远比其他政党强大的自民党又与公明党结成稳定执政联盟,自民党“一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依存于公明党。自公两党执政联盟始终维持稳固,连续三次大选控制众议院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稳定控制参议院过半数议席。自民党始终保持稳定,除个别政治家脱离该党外,基本没有出现过分裂重组。公明党则基本保持着众议院第四大党和参议院第三大党的地位。在野党阵营中,除日本共产党外,各政党处于高度流动化状态,政党之间不断分裂重组,始终不能克服分裂状态。从日本朝野政党格局来看,自民党“一强”建立在与公明党保持稳定执政联盟的基础上,即自民党“一强”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
自民党“一强”优势之谜
自民党在选民支持基础弱化、“固定票”减少的状况下,缘何能够稳定控制国会众参两院、维持强大的国会势力?
首先,维持国政选举的低投票率。在低投票率的国政选举中,大量无党派层选民不积极参与投票行动,在此背景下,“固定票”的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结果。自民党可以凭借“固定票”毫无风险地稳赢选举。
1996年日本众议院选举实施新选举制度以来,自民党一直被低投票率所“救济”,唯一的例外是2005年的众议院选举。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自民党绝对得票率大幅下滑,但是相对得票率却不低。比如,2017年众议院选举,小选举区选举相对得票率为47.82%,绝对得票率为24.13%;比例代表区选举分别是33.28%和17.49%。2019年参议院选举,选举区选举相对得票率为39.77%,绝对得票率为18.92%;比例代表选举分别为35.37%和16.73%。低投票率的国政选举对拥有大量“固定票”的自民党有利,再加上小选举区对最大政党有利的制度效应,使自民党收获了“过大份额”的众议院议席。低投票率意味着既有政治势力不能有效动员无党派层选民积极参与投票行动,由于无党派层选民在选举中“隐身”,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就成了支持基础强弱、各自“固定票”多少的比拼。因此,各政党“固定票”的动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选举结果。虽然自民党“固定票”较之以前有所减少,但与其他政党在“固定票”的比拼上,仍然拥有绝对优势,因而可以凭借“固定票”稳赢选举。无党派层选民越不积极参与投票行动,投票率越低,选举形势越是对自民党有利,自民党越是趋向于稳赢选举。对自民党来说,低投票率可以形成一个使其稳赢国政选举的良性循环。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领导下,众议院选举投票率连续刷新最低投票率纪录,接连包揽了战后日本众议院选举投票率纪录的倒数三名:2012年为59.32%,2014年为52.66%,2017年则以53.68%的投票率刷新次低纪录,这与2009年政权轮替选举的高投票率(69.28%)形成鲜明对照。参议院选举投票率虽未创其史上最低纪录,却在时隔24年之久再创投票率跌破50%的历史性纪录,2013年为52.61%,2016年为54.69%,2019年则以48.79%的投票率刷新该党史上次低纪录。简言之,2012年以来自民党所谓的国政选举“六连胜”都是在低投票率下实现的。
其次,与公明党直接进行选举合作,在国政选举中互相“通融选票”。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联合执政始于1999年10月,直接原因是自民党在1998年桥本龙太郎内阁时期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大幅跌破半数议席,继任的小渊惠三首相为控制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决定与公明党等组成联合政权。出于控制参议院过半数议席需求开始的自公执政联盟,以2000年众议院选举为契机发展到在国政众参两院选举中进行选举合作。与公明党开始选举合作之初正是民主党作为两大政党之“一翼”抬头之际,公明党的选票对自民党确保在众议院小选举区议席以及维持政权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日本众议院导入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选举制度以后,至2009年众议院大选实现首次政权轮替,自民党能够单独控制众议院过半数议席的大选仅有一次,即2005年大选。公明党对自民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公明党的选举合作,在众议院小选举区选举中发挥了弥补自民党“固定票”减少的作用,公明党选票的动向直接决定着自民党候选人当选或落选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众议院比例代表选举中,原为竞争关系的自公两党则达成了“投桃报李”的合作关系,即自民党公认候选人为回报公明党在小选举区给予的支持,积极动员自民党支持者将“比例票投给公明党”。同样,在参议院定期选举中,在决定选举结果走向的一人区议席的激烈争夺中,公明党的选票对自民党候选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公明党来说,与自民党进行选举合作也好处颇多。一是众议院比例代表议席的增加。公明党在小选举区支持自民党公认候选人的回报是其比例代表选举所获选票的增加,一般认为是100万—150万张选票之间,这相当于公明党众议院比例代表选举所获选票的20%左右。与自民党的选举合作,粗略来看给公明党增加了5个比例代表议席。二是确保众议院小选举区议席。与中选举区相比,在候选人当选所需得票率提高的小选举区,没有自民党的选举合作,公明党获得议席的可能性极小。三是参议院议席的增加。2019年参议院选举,公明党在选举区拥立候选人的是六人区的东京、四人区的神奈川、大阪、埼玉、爱知和三人区的福冈、兵库等七个选区,无论哪个选举区都与自民党是竞争关系。但是,自民党在除东京和大阪外的五个选举区均推荐和支持了公明党候选人。作为回报,公明党在一人区和二人区全部支持自民党候选人。实际上,与自民党一样,公明党的“固定票”即创价学会会员及其动员来的“朋友票”也在减少。正因为依赖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的选票,公明党也很难扩展其他支持基础,同时该党还面临该学会会员老龄化的问题。因此,对公明党来说,来自自民党支持者的选票非常宝贵。
总之,自民党和公明党为解决两党面临的共同课题选择了选举合作。一方面,携手应对众议院新选举制度即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在该选举制度下,为了维持政权或者确保议席,两党加深了选举合作。另一方面,为应对“固定票”的减少而相互借力。自民党的行业团体和个人后援会以及公明党的创价学会等组织团体整体处于一种衰退的趋势,为应对这种社会变化以及维持本党势力,两党彼此借力、互相通融选票。
最后,与同是保守政党的日本维新会保持间接合作。自民、维新两党同是保守政党,相互之间却未在国政选举中形成竞争。日本维新会本质上是右派政党,是一个比自民党更保守、更右翼的政党。但是,该党在国政选举中却并未动摇自民党的选民支持基础,反而对民主党形成强势挑战,间接支援了自民党。
2012年成立的日本维新会标榜民粹主义并将自己装扮成一个非自民、非民主的“第三极”势力。这使对民主党执政失望又不愿意将选票投给自民党的选民多了一个选项。据统计,在2012年日本众议院选举中,2009年将选票投给民主党的选民中约30%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自民党,约25%的选民流向了日本维新会和大家党。日本维新会在2012年众议院选举中赢得了54个议席,仅比民主党少3个议席,尤其是在大城市圈,日本维新会对民主党形成强势挑战。这对“固定票”本来就比自民党少的民主党来说,是一个致命性打击。在2016年参议院选举中,除大阪选举区以外,日本维新会候选人几乎都不能当选,但在减少民进党候选人选票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选举层面来看,日本维新会的存在间接援护了自民党。
自民、维新两党间接合作各得其所。对自民党来说,与日本维新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对维持政权有利。日本维新会以大阪关西地区为根据地,在国政选举中充分发挥分流民主党选票的作用,给自民党以间接支持。此外,在具体政策上双方也有合作空间。比如,日本维新会是自民党为修宪必须控制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不可或缺的联合对象,日本维新会希望实现的政策主张没有自民党的合作也难以实现。此外,对自民党来说,日本维新会的存在还能对联合执政伙伴公明党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结 语
自民党“一强”优势是一个多重的“复合结构”,既具脆弱性又具强韧性。自民党“一强”优势虽然在选民支持基础上潜伏着脆弱性,但与民主党、立宪民主党等在野党相比,仍然“家底”雄厚,非其他政党所能及。通过与公明党结成稳固执政联盟进而深化选举合作形成选举联盟,自民党“一强”优势更具强韧性。从当前日本政党政治格局来看,建立在与公明党结成稳定执政联盟与选举联盟基础上的自民党“一强”优势或将长期延续。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日本自民党体制转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7AGJ0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