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宇野理论的缺陷及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菅原阳心所著《宇野理论的缺陷及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一文阐述了宇野理论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观点清晰。但通读下来,有以下几点感想与作者交流。
一宇野理论中的“纯粹化”问题
宇野弘藏对马克思理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没有完全理解,用偶然性的一些表现来否定必然性,称必然性为“纯粹化”倾向,从而未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必然在世界各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他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化没有走和英国相同的道路就认为“纯粹化倾向”不适用于德国,进而否定阐述纯粹资本主义机制的《资本论》能够直接适用于现实分析。与宇野弘藏相反,尽管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与英国的差距,要比德国与英国的差距大得多,列宁却坚持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和结论,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阐述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type="note"> 1
宇野弘藏以“三阶段论”即重商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来划定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并认为可以放弃《资本论》中所设定的德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与英国一样会发生纯粹化的理解。但问题是,世界上并不只有德国、美国和英国这三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使每个阶段同时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这些国家进入此阶段的时间也有先有后。因此,宇野弘藏把英国作为重商主义阶段和自由主义阶段的典型国家,把德国、美国作为帝国主义阶段的典型国家,只不过是把一个“纯粹化”变成了三个“纯粹化”。事实上,《资本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纯粹化”在哲学上尤其是辩证法方面的含义。
宇野弘藏认为马克思只看到了产业资本为支配性资本的自由主义阶段。但是,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产业资本越来越让位于金融资本,越来越被金融资本支配:“干扰越大,产业资本家就必须持有越是大量的货币资本,才有可能等到干扰被排除;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展,每一单个生产过程的规模会扩大,预付资本的最低限量也会随之增加,所以除了其他情况外,又加上这个情况,使产业资本家的职能越来越转化为各自独立或互相结合的大货币资本家的垄断。”(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type="note"> 2马克思的这个论断直到今天对现实的分析都是适用的。
二宇野理论中的“流通论”
宇野弘藏认为,马克思在商品交换时就论述抽象人类劳动并论证劳动价值论的做法是“消极的论证”,提出劳动价值论的论证应该放在生产论中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商品交换的比例就失去了依据。这一观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1卷中就提出过:“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个可除部分同金属堆的一个可除部分相交换。”(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type="note"> 3
宇野弘藏提出把商品、货币、资本的部分作为流通论独立出来,也表明他没有完全理解《资本论》第1卷中一段经典的话:“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93页。" type="note"> 4如果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怎么能使它独立于流通论呢?宇野弘藏把流通论与生产论分割开来,把市场关系与社会生产的组织分割开来,未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阐述。
宇野弘藏提出,应该在价值形式论中设定商品所有者,但是,马克思早就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03页。" type="note"> 5至于宇野弘藏认为,如果以价值实体是抽象人类劳动这一点为前提,我们不用设定商品所有者也可以解释实体是怎样获得表现的。这个看法也值得推敲。这首先是因为离开了人就谈不上人类劳动以及抽象人类劳动,其次是因为实体的这一表现只能在市场上进行,从而离不开商品占有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27页。" type="note"> 6宇野弘藏认为在价值形式中可以只考虑物而不考虑人,那他就是陷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见物不见人的拜物教的窠臼了。
宇野弘藏以为马克思没有阐明诸如官职、赎罪券这样的并非劳动产品的东西也存在卖家和买家的市场特征。但是,他也许没有充分注意《资本论》还有这样一段话:“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自身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23页。" type="note"> 7
三宇野理论中的“生产论”
如果宇野弘藏真的将劳动生产过程作为与所有社会形态相独立的东西进行论述,那他就不应当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以社会生产是基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来进行组织为根据论证劳动价值论。这是因为,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商品生产并存在商品价值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高度后才出现的,随着这个关系的出现,价值形成过程就与价值增殖过程混淆在一起了,这个时候要论述的重点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由劳动价值论衍生出来的或者说作为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推论的剩余价值学说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包含转移到商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资)和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利润)。宇野弘藏提出,商品的价格以用工资买回生活资料这个关系实现的价格为中心而波动,是荒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批评亚当·斯密把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商品的价格仅仅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工资和利润,而宇野弘藏则把这个价格进一步压缩到只剩一个部分即工资。这样一来,宇野弘藏很难实现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证。事实上,他论证的恐怕不是商品的价值由抽象人类劳动规定这一点,而是商品的价值由工人的工资规定这一点。
宇野弘藏认为,用工资买回生活资料的这种社会需求规定了不同商品的供需关系。这个观点完全忽视了马克思多次提到的资本家本人的生活消费需求,也漠视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提到过的仅供资本家消费的奢侈消费品的生产。要知道,资本家也需要利用利润或一部分利润买回他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资料。
宇野弘藏把生产论与分配论分割开来,认为生产论是基于劳动时间来论述的领域,它同讨论价格问题的分配论不是同一个维度。价值转型为生产价格,体现了现实社会是辩证发展的。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的论述以及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下降会同时降低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的论述,早就把形而上学者眼里的矛盾给辩证地消除了。以社会的劳动分配为劳动价值论的根本的观点,是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的劳动分配既决定不了价值也决定不了价格和生产价格,它能决定的充其量只是价格和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甚至它对于这些偏离的决定也不是很重要。这是因为,就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商品其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商品其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在这里,资本有机构成比社会的劳动分配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宇野理论中的“市场机制论”
宇野弘藏以为,在资本组织的生产下通过工人买回生活资料可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过程。但是,这个物质代谢还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排泄物的处理,而这种处理在资本组织的生产下是不能有效进行的。在《资本论》第3卷中我们看到:“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15页。" type="note"> 8
宇野弘藏提出,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在于“劳动力的商品化”。这只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的核心,不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4~55页。" type="note"> 9这个枢纽才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
宇野弘藏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展开,劳动力商品的枯竭必然发生。资本主义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危机,接着劳动力商品的制约会通过危机的发生而得到消解。宇野弘藏的这个经济危机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更不符合事实。马克思早就指出,伴随资本积累的增长,相对过剩人口会增加,从而不会出现劳动力商品的枯竭。资本主义危机是由生产过剩造成的,不是由劳动力商品枯竭造成的。
宇野理论的经济原理论可以结束于经济危机论或者说景气循环论,但马克思的经济原理论则不会结束于经济危机,更谈不上景气循环。相反,马克思早就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74页。" type="note"> 10这才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原理论的最后结束之处。
总之,也许宇野弘藏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发挥了很大作用,至少他为在日本保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中国学界也不乏启示之处。但学问不辩不明,中日学界进一步交流,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注释
1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9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03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27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23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15页。
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4~55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