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日本经济未来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第四轮新冠疫情冲击、日本国内增长“顽疾”仍在、日本计划排放核废水入海引发国际反对和质疑之下,日本经济前景扑朔迷离。日本内阁府最新发布的修正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日本GDP折合成年率环比萎缩3.9%。有经济学家认为,在4月份新一轮的疫情禁令下,日本二季度GDP很可能面临更大的衰退。4月出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展望预计,日本经济将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增长3.3%和2.5%,比上次预期分别上调0.2个和0.1个百分点。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对经济增长保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随着全球需求强劲,商业信心借此提升后,日本经济将随之改善。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哪些冲击和挑战?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日本决策者做了哪些应对举措?对这些举措,该如何评价?目前,许多日本人希望取消2021年东京奥运会,这场奥运会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展望未来,日本经济将表现如何?日本能在何时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中长期的日本经济又将面临哪些难题和机遇?针对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张季风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新冠疫情无论是在2020年还是2021年,都是日本经济中的关键词之一。综合来看,您认为新冠疫情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影响?
张季风:自2020年3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国内加速扩散以来,日本一共经历了四波疫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2020年4月中旬、8月上旬、11月中旬和2021年4月之后。疫情对日本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医疗体系的冲击、产业链断裂、东京奥运会延期、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遭受灭顶之灾,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损失惨重等方面。应当说,日本的医疗系统十分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也非常先进。前两波疫情感染人数较少,对日本医疗系统冲击不大,但第三波、第四波来势凶猛,感染人数骤增,对医疗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另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与产业链、价值链日臻完善,国际贸易与制造已经形成了复杂而完整的体系,当某一生产或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与之相伴的“蝴蝶效应”便会显现出来。2020年初受疫情冲击,在华日本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停工停产,此后,新冠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各地日本企业投资的工厂都开始受到冲击。但是,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迅速复工复产,产业链断裂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金融时报》记者:日本民间企业信誉调查机构——东京商工调查所6月1日至9日以企业为对象开展“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问卷调查”,6月15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取消”及“推迟举办”的受访者合计占比达64.0%,较上次调查得出的55.9%上升了8.1个百分点。对于东京奥运会,您有何看法?另外,您刚才提到的受疫情冲击的日本旅游业表现如何?
张季风:受困于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日本期盼已久并且将其视为“经济翻身”契机的东京奥运会不得不宣布延期。仅从经济方面看,日本已为筹备奥运会直接投入超过1.35万亿日元,期待能获得数倍的回报。疫情当前,东京奥运会非但没给日本带来经济刺激效果,反倒成了“烫手的山芋”。鉴于本次奥运会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因此,日本千方百计力争如期举办。菅义伟上台后,坚持东京奥运会将在2021年7月如期举行,但因目前疫情压力仍然很大,反对声音不断。从最近的信息来看,仅有日本人参与的“限量参与”办奥运的可能性增大,其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感染人数,但因门票损失、无法带来旅游效益,日本可能遭受1400多亿日元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安倍经济学”有关鼓励入境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刺激下,外国访日游客迅速增加,成为支撑日本旅游业的主要力量。原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如期举办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满怀期待入境游客将突破4000万人,但疫情改变了所有的期望。2020年7月,日本政府推行的“去旅游”计划刚刚取得一些效果,第三波疫情却以首都圈为中心再度蔓延,日本不得不在2021年1月再次封城封国,叫停“去旅游”计划,不仅入境旅客重新归零,国内旅游业也再次被迫中止。第四波疫情再起,国内旅游业的恢复也变得遥遥无期。
《金融时报》记者: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日本决策者出台了哪些政策?对此,您有何评价?
张季风:日本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防灾体系严密,对新型传染病的防控也不能说不重视。与国际社会一样,日本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初期,与欧美国家一样,日本也心存侥幸,对自身的医疗体系、掌控能力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并且因担心过多的感染者会产生社会恐慌,唯恐东京奥运会不能如期举行,同时也为了防止“医疗系统崩溃”,因此,采取了不对多数人进行核酸检测的“佛系”应对方针,结果埋下了隐患。在宣布奥运会延期举办后,感染者大量出现。除了在防疫工作中的直接应对措施之外,为了稳定民生,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史无前例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规模超过130多万亿日元。日本央行也推出了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的应对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支持企业融资的特别措施。第二,继续大量购买国债,取消长期国债购买上限,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第三,积极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日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J-REIT)、商业票据(CP)和公司债券。第四,向市场提供美元外汇。另外,为带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内旅游业复苏,2020年7月,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支援旅游业的“去旅游(Go to travel)”系列补贴项目,预算总额约为1.7万亿日元,旨在为日本民众在国内旅游提供优惠。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日本经济前景,您有何预期?日本今年经济能恢复至新冠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吗?
张季风:鉴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缓解迹象,世界经济回暖可能性增大,中国经济强势恢复,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趋好,国内的疫情经过四波演进,日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向好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可以预测,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2021年的日本经济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21年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不能达到疫情发生前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日本债台高筑以及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您有何看法?
张季风:对于日本经济来说,长期债务问题与超宽松货币政策存在隐患。“安倍经济学”的主要政策已经山穷水尽。从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到2018年10月,付出巨大政策代价的战后第二长经济景气已经结束,旧“三支箭”已经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几乎用至穷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疫情的袭击,日本央行只能采取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距离退出异常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窗口”越来越远。从财政政策来看,为了应对疫情,日本政府已多次出台超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财政重建的第一阶段目标——2025年实现基础财政平衡转为盈余的目标根本就不能实现,即便到2030年,日本也无法实现财政重建的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从中长期来看,日本经济将走向何方?又面临哪些发展难题?
张季风:对于中长期日本经济的展望,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其一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其二是日本潜在经济增长率能否提高,即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长期痼疾能否治愈或缓解。中长期的日本经济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强势恢复、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机遇,而且日本也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新形势,加速了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并取得重大进展,为日本经济与东亚、亚太、欧洲、北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但是,日本国内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人口老龄化、政府债务过高、创新能力减弱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中长期的日本经济恐怕难以摆脱长期低迷、慢性衰退的特征。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