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当选首相,执政路都不会平坦

不久前,公明党宣布退出与自民党的执政联盟,犹如在日本政界抛下了一枚震撼弹。公明党的退出标志着自公执政联盟内斗表面化,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政局混乱。自公两党联合执政近四分之一世纪,但公明党和自民党终究是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政党,两者关系破裂并非“一日之寒”。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自民党的警醒。自民党新总裁高市早苗为迎合部分保守群体,置大多数日本民众的期待于不顾,重用有“黑金”政治“污点”的萩生田光一等,最终导致公明党与之“划清界限”。
随着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各党围绕首相提名选举的博弈白热化,带来政局走势的不确定性。高市早苗能否如愿当选新首相一度成为未知数。按照选举规则,如果第一轮没有人过半数,那么得票多的前两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投票,第二轮得票简单多数者当选。因此,自民党能否拉拢某个在野党加入联合政权以阻止在野党实现联合,成为日本政治乱局的关键看点。
为实现政权更替,立宪民主党多次主动示好国民民主党,推选该党代表玉木雄一郎为新联合政权首相。但倚仗精于政治算计的麻生太郎等自民党大佬的加持,高市也在分化在野势力,拉日本维新会(在议会中占据35席)联合执政便成为合理选项。但无论谁当选首相,其执政之路都不会平坦。即便高市在维新会配合之下勉强当选,其政权运营与石破茂内阁相比恐将更加困难。法案或预算等棘手问题的解决需寻求在野党合作,会出现内外政策被掣肘的尴尬局面。反之,如果在野党间讨价还价,使联合执政成为现实,缺乏共同执政理念的各方势力也很难长期共处。日本政坛或将再度陷入“一年一相”怪圈,影响其内外政策的连续性。
日本政治光谱已经整体右移,不过其与近年欧美国家的“右倾化”似有不同,欧美式右倾化浪潮具有明显的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特征,而日本型右倾化的特点则表现为保守、传统的国内政治倾向。因为日本并非传统移民国家,其相对排外的右倾化更多表现为历史修正主义和所谓的“正常国家化”等内向型特征,如修改历史教科书、修改宪法和扩大集体自卫权等。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25年日本参议院选举,作为极右翼政党代表的参政党获得14席,席位数大幅上升引起舆论哗然。以参政党异军突起为标志,日本政治右倾化呈现新形态,以往不被看好的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成为新兴政党的重要主张,也成为选举中辩论的焦点。打着“日本人优先”等口号,围绕“外国人问题”为中心阐述政治主张,以此获得选票。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等自民党政客也大肆鼓噪“外国人问题”以博取眼球。
总之,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耦合若成功,其组建的联合政权将面临挑战。一旦日本政党政治陷入混乱,民粹主义将顺势抬头。自民党已因“政治与金钱”等劣迹造成信任危机,如果朝野各方势力以宣扬民粹主义争取上位,或操弄“排外”议题谋求政治利益,对日本政局未来走向的担忧就不是小题大做了。
(来源:《环球时报》2025年10月20日13版;作者:白如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