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文选(1981~2020)(全2册)
《日本研究文选(1981~2020)(全2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40年学术研究成果特集。日本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专门从事当代日本问题研究的著名学术机构和智库单位,自1981成立至今已有40载。
2021年时值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特推出本书以飨读者。书中所收文章精选自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40年来公开发表成果中具有代表性以及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论文或研究报告,经删减后结集出版。全书共收文章59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科技、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多学科研究日本问题的学术论文精萃,对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主编:杨伯江
副主编:王晓峰 吕耀东 张季风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定价:288元
ISBN:978-7-5201-8275-1
01 篇章节选
40年来日本研究的理论动态
(一)中日关系受到空前关注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后,以参拜靖国神社等强硬姿态挑起了新一轮的中日政治摩擦。针对这一现实,中国国内出现了围绕中日关系和对日政策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
1.如何认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新特点?
这一时期的大量论著认为:中日关系在国际环境、两国国内条件以及双方相互作用的变化下,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中日关系在双边和地区两个层次上处于和平与竞争共存、共同利益与相互矛盾同在的状态;未来中日关系有友好、非敌非友、对抗三种可能性;中国的对日政策应以争取友好前景、防止对抗前景为基调;中日共同牵引东亚经济、推动区域合作是摆在今后两国关系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2.从民众心理、相互认知和舆论作用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的症结
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是两国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关系日益密切,民众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其对两国政治、安全与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一时期的大量论著运用舆论形成、新闻传播、民众心理、相互认知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理论,分析了中日关系的上述新现象和新趋势。应该提到的是《日本学刊》2002年、2004年、2006年第6期分别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进行的三次“中日舆论调查”的结果和分析报告。这些调查表明,日本否认侵略历史动向猖獗及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导致中国民众对日本少有亲近感的主要原因。
3.如何调整和制定转折期的对日政策?
2006年10月,中日关系以安倍成功访华为契机实现了转圜,打破了首脑互访与会谈中断的政治僵局。国内学术界为这一进程做了大量理论准备,为实现安倍访华起到了推动作用。安倍访华之后,对于如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学界积极地提出政策建议。
(二)日本战略走向成为一大焦点
1.如何认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
很多论著认为,近年来,日本加快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为后盾,走“以经促政”的发展道路;以进一步加强日美同盟为基础,全面拓展国际政治空间;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重要目标,着力扩大国际事务发言权。大量论著对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目标的背景、进程、前景做了深入分析。
2.如何认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不少论著认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初始国际背景,也有日本基于“岛国根性”的民族心理以及近代以来富有侵略性的政治传统,还有战后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等外部原因。一些论著用“新民族主义”“新国家主义”“新保守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等概念界定日本日益抬头的思潮。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关于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研究的课题已经完成。该课题指出,当今日本政坛,“政党保守化”、“政治右倾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政治共鸣”,正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主流政治思潮——“民族保守主义”。这种民族保守主义已逐步取代战后以来由吉田茂倡导并实践的“重经济、轻军备”的传统保守主义(保守本流政治),对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它更成为日本主流派政治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念,进而转化为保守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实践,并引领日本实现其憧憬和设定的“政治大国”目标。
(三)日本经济得到深入探讨
1.日本经济为何长期陷入萧条?
一些论著认为,日本经济长期陷入萧条是由国内外诸多因素构成的,但日本自身结构改革滞后和调控政策失误是主要原因;日本企业存在缺乏有效的资本市场、经济目标选择不明确、采取保守和封闭的经营策略、传统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些著述认为,自2002年以来,日本挣脱长期萧条步入复苏阶段,而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经济带动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国际石油、其他资源涨价和美国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日本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2.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些论著指出,日本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冲击,出现衰退,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涉及的领域还在不断增加。日本经济在2002年到2007年经历了战后最长的一次扩张期后,从2007年11月开始进入周期性衰退,而且这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由于此次经济扩张由内需主导开始,并逐步发展为受外需影响,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外需收缩引起企业生产收缩,最终发展为内需、外需共同收缩,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3.如何认识中日经贸摩擦?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速远远快于日本,两国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两国开始出现经贸摩擦。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一些论著认为,中日贸易摩擦是由美国经济减速、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引发的。建议中国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等国际规则维护正当权益,同时,企业应增强主体意识。有的论著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日双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共同应对,变压力为动力,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学界还提出很多应对危机的具体建议。
(四)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再掀高潮
1.如何认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有些论著认为,日本的现代化是成功的,具有后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但日本的现代化并非单纯的“西化”,全盘照搬西方的东西,而是学习与引进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并结合自己的传统和实际,强力推进自己的现代化政策,这是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土壤并在树干上嫁接西方理性主义而结出的果实。
2.如何认识日本人的民族性?
不少论著认为,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要用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日本文化、日本的国民性和民族性。只有这样,中日两国人民才能增进理解。一些论著系统地整理了迄今为止日本国民性研究的脉络,就今后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相关见解。
3.日本的错误历史观和其外交行为方式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一些论著指出,小泉纯一郎等人为参拜靖国神社辩解的“日本文化特殊论”话语,其实在200年前就有人提倡过,其被作为对内欺骗、控制和对外狡辩的依据;缺少哲学思想导致日本文化发展没有深厚的根基,“泛宗教意识”导致日本社会价值混乱,伦理精神丧失则使日本经济缺少发展的精神动力;21世纪的日本面临精神文化的反思与重建。一些论著则对日本外交行为方式的深层文化背景做了探讨。有的论著以“集团主义”和“町人根性”为例,分析了国民性、民族文化对日本外交政策潜移默化的影响。
02 作者简介
杨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日本国际论坛客座研究员、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亚太安全、日本问题。
王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亚太地区冲突与合作、日本政治外交及中日关系。
张季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中日人口老龄化比较等。
03 中文目录上册
政治安全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 孙新
日本的利益集团 王新生
论日本行政组织的若干基本特征 韩铁英
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民族主义特质 吕耀东
日本民主模式及政党制形态转变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张伯玉
冷战后美国学界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评析
——兼论日本安全战略的走向及对中日安全关系的影响 张晓磊
试析安倍首相“一强”政治格局
——日本议会内阁制的变革 何晓松
试析冷战后日本政治决策机制的演变及影响
——安倍政权的调整和重塑 孟明铭 吴怀中
安倍政府对越安全合作:路径、动因及影响 常思纯
美日安全合作:从地区走向全球 朱清秀
外交关系篇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蒋立峰
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 李薇
中日关系的辩证解析 冯昭奎
新时代中美日关系:新态势、新课题、新机遇 杨伯江
冷战前期中国的对日政策研究——兼论两国复交后存在的两个隐患 刘世龙
“东亚共同体构想”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王晓峰
论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 吴怀中
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 王屏
国际秩序变革与日本外交转型 张勇
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历史、现状与启示 白如纯
日台经贸发展与前瞻 吴万虹
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变化、特征与动因分析 卢昊
“印太战略”与“全球英国”战略交汇下日英安全合作 孟晓旭
试析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日印关系——兼从日印能源合作的视角 庞中鹏
日本的南太平洋外交战略演变与太平洋岛国峰会——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 陈祥
日本的印太战略理念与政策实践 张耀之
安倍“战后外交总决算”理念的提出、动因及挑战 陈梦莉
下册
经济科技篇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析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 张季风
从日本的实践看财政调节景气的局限性与副作用 张淑英
油价高启与中小企业对策 丁敏
关于日本家电产业阻碍竞争行为的历史考察——20世纪50~60年代的家电卡特尔 胡欣欣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中汇率问题的思考 徐梅
日本的海外金融资产:现状、特点、影响及启示 刘瑞
21世纪初日本企业经营的制度环境变革分析 叶琳
中日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清如
日本服务业的发展与困境——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检验 田正
中日两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影响的比较分析 邓美薇
社会文化篇
作用巨大任重道远——论战后中日民间交流的特征与作用 张进山
文化中国的生活美学——兼谈中日文化比较 刘玉宏
中日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以近代日本通俗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维新派伦理价值观为中心 范作申
平成时期日本的社会变迁——从瓦解走向重构 王伟
创价学会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历史考察——以《人民日报》及书刊媒介为中心 林昶
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援助活动及对我国的启示 胡澎
战后日美关系的心理文化学解读 张建立
中国的日本神道研究 赵刚
日本政治舆论空间的变革与未来方向——以《朝日新闻》的跌宕沉浮为视角 金嬴
日本人口结构变化与养老金制度改革 丁英顺
日本象征天皇制中天皇、政府和国民关系探究 熊淑娥
日本推进积极老龄化城市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郭佩
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探析——多元实施主体与国家建构路径 张梅
战后日本地震社会记忆变迁与灾害文化构建——以阪神淡路大地震为中心的考察 王瓒玮
疫情下个人何以自处:“B面岩波新书”中的新冠写作 邹皓丹
历史研究篇
邪马台国方位卮言——以古代中国人海外时空观为中心 高洪
通商富国战略的思想先驱
——本多利明及其“交易”学说 高增杰
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 崔世广
美国解密日本二战档案考察 孙伶伶
日本的“近代”与“近代的超克”之辩——以丸山真男的近代观为中心 唐永亮
近代日本右翼溯源:发展路径与系谱重构 吴限 谢明
美军统治琉球群岛的历史考察 陈静静